槓鈴深蹲的變化型態多樣,最常見的有高位背槓深蹲(High Bar Squat)、低位背槓深蹲(Low Bar Squat)、頸前深蹲(Front Squat)與前抱式深蹲(Zercher Squat)。這些動作變化改變了參與肌群的使用比例,因此可以依據訓練目的來選擇合適的深蹲類型。
不過,上述每一種深蹲動作都有其活動度需求,若活動度不足者也不應免強操作,避免身體不當代償,這部分在內文中都會詳細介紹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種槓鈴深蹲的槓鈴放置方式、動作模式與訓練肌群比例的差異,幫助你理解不同的深蹲方式,進而選擇最符合自身需求的訓練動作。
這篇文章教授的是較進階的深蹲動作,如果你仍是初學者或想再重新檢視深蹲基礎技巧,建議先依序閱讀另兩篇文章《深蹲練哪裡?姿勢、好處、目標肌群與避免膝蓋痛的技巧解析》、《槓鈴高位背槓深蹲教學:超詳細動作解析與常見錯誤修正》,再接續閱讀此篇內容。
如果想學習其他訓練動作,也可以閱讀其他教學文章:
延伸閱讀:《伏地挺身練哪裡?完整教學與變化版本全解析》
延伸閱讀:《引體向上超詳盡達成攻略,每個人都能夠逐漸拉的上去》
內容目錄
槓鈴放置位置
槓鈴在深蹲時的放置位置,決定了身體的擺位姿勢,不同的槓鈴擺放位置會影響軀幹傾斜角度,髖關節、膝關節與踝關節的活動範圍。
▍高位背槓深蹲(High Bar Squat)
槓鈴放置在肩胛骨的肩胛棘上方及頸椎最後一節之間的區域。為保持平衡,軀幹會稍微向前傾斜。
▍低位背槓深蹲(Low Bar Squat)
槓鈴放置在肩胛骨的肩胛棘下方與後三角肌之間的區域。不要壓到肩胛棘,並且不放置太低導致槓鈴往下滑動。因為槓鈴放置較低,為了不至於讓槓鈴滑落,會讓軀幹較往前傾斜藉此保持槓鈴的穩定。
▍頸前深蹲(Front Squat)
槓鈴放置於三角肌前束的上方,由雙手托住,並且槓鈴會貼在喉嚨上(但不至於壓迫喉嚨)。為了不讓槓鈴滑落,軀幹會保持相對直立(相較前述的背槓深蹲)。
▍前抱式深蹲(Zercher Squat)
槓鈴放置於手肘彎曲處由手臂支撐,並且緊靠軀幹,軀幹會保持相對直立。
各種槓鈴深蹲的差異
不同深蹲類型會影響身體在動作過程中的姿勢與肌肉參與比例,並且也有著不同的活動度需求。接下來會來看看這些動作更細部的差異。
—以下是將4個深蹲動作彼此比較—
▍高位背槓深蹲(High Bar Squat)
- 軀幹向前傾斜角度:稍微向前傾斜約30度以內。
- 踝關節背屈角度:較頸前深蹲及前抱式深蹲少,較低位背槓深蹲多。
- 膝關節屈曲角度:較頸前深蹲及前抱式深蹲少,較低位背槓深蹲多。
- 髖關節屈曲角度:較頸前深蹲及前抱式深蹲多,較低位背槓深蹲少。
- 雙腳站距:可寬可窄,視自己的髖關節外展及外轉的活動度或習慣來調整。
- 各部位肌肉訓練比例:
- 主要肌群:股四頭肌(Quadriceps)、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、內收肌群(Adductor)
- 次要肌群:膕旁肌群(Hamstrings)、核心肌群(Core)、小腿肌群(Calf)
- 常見活動度問題:
- 肩關節:肩外轉、肩胛後收。這些動作活動度足夠的話才能夠背槓,有時也需要伴隨有足夠的胸椎後伸。
- 足踝關節:背屈、脛骨外移。活動度不足夠的話會導致膝蓋向內夾、蹲不低或是屁股扎眼。
- 活動度不足的退階動作:
- 肩關節:上述肩關節活動度不足時,可將握距握的更寬,或是採用水牛槓,假如肩膀或手腕還是會過緊導致不適,就不適合進行背槓深蹲了。
- 足踝關節:脛骨外移活動度不足時沒有合適的替代動作。足背屈不足的話倒是能將腳跟墊高來增加小腿向前傾倒的空間。
▍低位背槓深蹲(Low Bar Squat)
- 軀幹向前傾斜角度:向前傾斜超過30度。
- 踝關節背屈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頸前深蹲及前抱式深蹲少(四者中最少)。
- 膝關節屈曲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頸前深蹲及前抱式深蹲少(四者中最少)。
- 髖關節屈曲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頸前深蹲及前抱式深蹲多(四者中最多)。
- 雙腳站距:可寬可窄,視自己的髖關節外展及外轉的活動度或習慣來調整。
- 各部位肌肉訓練比例:
- 主要肌群: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- 相較其他深蹲模式更多、內收肌群(Adductor)、膕旁肌群(Hamstrings)
- 次要肌群:股四頭肌(Quadriceps)、核心肌群(Core)、下背肌群(Lower Back)、小腿肌群(Calf)
- 常見活動度問題:
- 肩關節:肩外轉、肩胛後收。這些動作活動度需求會比高位背槓深蹲更多。
- 髖關節:髖屈曲。因為低位背槓的動作會讓軀幹更向前傾斜,這會需要髖關節向前屈曲更多的角度(相較其他的深蹲模式)。
- 活動度不足的退階動作:
- 肩關節:上述肩關節活動度不足時,可將握距握的更寬,或是採用水牛槓,假如肩膀或手腕還是會過緊導致不舒服,就不適合進行背槓深蹲了。這邊更要留意的是,如果高位背槓已經會太緊繃,那就更不適合採用低位背槓了,以免手腕或手肘過度代償導致受傷。
- 髖關節:髖屈活動度不足以進行低位背槓深蹲時,倒是沒有替代動作。不過,可以再檢視看看自己的雙腳站距以及股骨的外展及外轉角度,當股骨的外展及外轉到某個角度時能創造最多的屈髖角度,這就有賴自己測試看看了。若屈髖角度還是讓你蹲不低,也不一定要選擇低位背槓深蹲來進行訓練。
▍頸前深蹲(Front Squat)
- 軀幹向前傾斜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及低位背槓深蹲少,比前抱式深蹲多一些。
- 踝關節背屈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低位背槓深蹲多,與前抱式深蹲相同。
- 膝關節屈曲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低位背槓深蹲多,與前抱式深蹲相同。
- 髖關節屈曲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低位背槓深蹲少,與前抱式深蹲相同。
- 雙腳站距:可寬可窄,視自己的髖關節外展及外轉的活動度或習慣來調整。
- 各部位肌肉訓練比例
- 主要肌群:股四頭肌(Quadriceps)- 相較其他深蹲模式更多、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、核心肌群(Core)、內收肌群(Adductor)
- 次要肌群:上背肌群(Upper Back)、小腿肌群(Calf)
- 常見活動度問題:
- 腕關節:腕伸展。
- 肘關節:肘屈曲。
- 肩關節:肩外轉、肩屈曲(屈肘狀態時)。腕、肘擊肩關節這幾個關節的前述活動度不足時,會無法順利將槓鈴放置在頸前位置。
- 足踝關節:背屈、脛骨外移。活動度不足夠的話會導致膝蓋向內夾、蹲不低或是屁股扎眼。
- 活動度不足的退階動作:
- 腕、肘、肩關節:這些關節或動度不足時,可排用雙手在鎖骨上交叉的方式來固定槓鈴,同樣需要將槓鈴貼在喉嚨上(但不至於壓迫喉嚨)。
- 足踝關節:脛骨外移活動度不足時沒有合適的替代動作。足背屈不足的話倒是能將腳跟墊高來增加小腿向前傾倒的空間。
▍前抱式深蹲(也稱作澤奇深蹲,Zercher Squat)
- 軀幹向前傾斜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低位背槓深蹲及頸前深蹲少。
- 踝關節背屈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低位背槓深蹲多,與頸前深蹲相同。
- 膝關節屈曲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、低位背槓深蹲多,與頸前深蹲相同。
- 髖關節屈曲角度:較高位背槓深蹲及低位背槓深蹲少,與頸前深蹲相同。
- 雙腳站距:可寬可窄,視自己的髖關節外展及外轉的活動度或習慣來調整。
- 各部位肌肉訓練比例:
- 主要肌群:股四頭肌(Quadriceps)- 相較其他深蹲模式更多、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內收肌群(Adductor)、核心肌群(Core)、肘屈肌群(Elbow Flexor)
- 次要肌群:上背肌群(Upper Back)、小腿肌群(Calf)
- 常見活動度問題:
- 足踝關節:背屈、脛骨外移。活動度不足夠的話會導致膝蓋向內夾、蹲不低或是屁股扎眼。
- 活動度不足的退階動作:
- 足踝關節:脛骨外移活動度不足時沒有合適的替代動作。足背屈不足的話倒是能將腳跟墊高來增加小腿向前傾倒的空間。
- 手臂疼痛:不少人會因為較重的槓鈴壓在手臂上會不舒服,假如無法適應這樣的壓迫感,可以嘗試加上軟墊來改善不適。
總結
槓鈴深蹲會根據槓鈴擺放的位置,改變了身體的動作模式以及各肌群發力的比例。高位背槓深蹲適合均衡的發展下肢肌力;低位背槓深蹲則更強調訓練身體後側鏈肌群,包括了膕旁肌群、臀肌及背部肌群;頸前深蹲能更多的訓練股四頭肌與核心肌群,除此之外也是奧林匹克舉重訓練者的必練動作;而前抱式深蹲則是大幅增加手臂的訓練,不僅僅是下肢訓練。
各種深蹲動作都能夠依據自己的訓練目標來進行選擇,這些目標不見得僅僅是增加肌力、肌肥大或肌耐力等普遍看法,有時也能因為想透過「不時改變動作模式,讓關節能接受各角度(即使只是些微調整擺位)的訓練來借此分散長期相同動作或方向的訓練的壓力,預防受傷。」
無論選擇哪一種深蹲模式,關鍵都在於動作的穩定度與控制程度,千萬別為了追求重量而使用自己無法負荷的重量,造成其他部位過度代償而最終導致受傷。
如果你正在尋找健身教練課程,並且臨近新北市新店區,歡迎報名肌製所健身工作室的1對1健身課程,點擊下列按鈕就能看到詳細的課程介紹及報名表。